栏目导航

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苏东坡最孤独的7首词,字字玑珠,慰藉了无数失意的灵魂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2 10:49:23    
周国平说过这样一句话:

“孤独是人的宿命,爱与友情不能将它根除,但可以将它抚平。”

苏轼仕途三起三伏,一生奔走潦倒。

足迹南至瘴气横行的儋州,北至辽军肆虐的定州,却在失意的人生里超脱了孤独,活出了洒脱。

苏轼至交好友众多,不管是相聚的酣畅、亦或别离的伤感,都可从他的诗词中窥见,那种属于苏轼独有的孤寂之感。

孤独,是苏东坡的人生底色,君之孤独,古今同在。

失意的时候,我们不妨来读读苏东坡,以蔚吾心。

孤独是对未来的迷茫

人生本无事,苦为世味诱。

富贵耀吾前,贫贱独难守。

谁知深山子,甘与麋鹿友。

置身落蛮荒,生意不自陋。

今予独何者,汲汲强奔走。

——《夜泊牛口》

公元1059年,22岁的苏东坡守母丧期满,将和家人再次回京,去官场一展抱负,实现炽热的理想。

行船路过牛口时,此处有碧水青山,砍柴而归的樵民,欢笑奔走的童子。他们住在破旧的茅草屋,与麋鹿为友,生活清贫,却十分闲适。

心之一动,这不正是人生最好的状态,我汲汲奔走所欲何求?

彼时的苏东坡,年少成名,母亲早丧,等待自己的南宋官场充满变数。

不由扪心自问:

“人生本无事,苦为世味诱。”

关于人生的意义,与之同行的父亲苏辙回答不了,弟弟苏辙也给不了。

于是,便有了苏轼这首,对未来人生充满迷茫的灵魂拷问——《夜泊牛口》。

古往今来,不管多么伟大的灵魂,总免不了被人生的意义困扰。

这是亘古的难题,没有正解,只能凭心去感悟。

芸芸众生,人生百态,面对未来却终归只能靠自己,难免孤独丛生。

既然无解,不如活在当下,享受当下的孤独,未尝不是人生之意义的拼图。

孤独是空有满腔抱负

闭户时寻梦,无人可说愁。

还来送别处,双泪寄南州。

——《次韵子由初到陈州二首》

公元1069年,大宋积贫积弱,时任副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阔斧,施行变法。

当时,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,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,在朝堂上争锋相对。

保守派在变法中落得下风,司马光、欧阳修、韩琦等老臣,皆失望而离京。

此时的苏轼年轻气盛,锋芒毕露,深受神宗皇帝的欣赏。

不曾想,却遭遇王安石的忌惮,在王安石的主导下被贬至开封府。

子由也受变法牵连,亦要离京。看着亲人朋友们相继离开,自己却无力改变官场现状,不免伤感:

“闭户时寻梦,无人可说愁。”

后来,苏轼冒着身首易处的危险,决定再次一搏。

他上书皇帝,力陈变法弊端,恳请废黜新法。不想此次彻底惹恼王安石,遭到其亲信的诽谤。

满腔抱负,无处施展,满腔愁闷,无人诉说,苏轼怀着遗憾,终被贬离京城。

《孔子》言:“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,是有国者之丑也。”

贤明如孔子,一生周游列国,却依然未能实现心中理想。

满腹才学、远见卓识,却被世间蝇营狗苟所阻,古往今来,概莫能外。

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,与其追求“伯乐”郁郁不得志,暗自伤神;不如放下执着,做一匹怡然自得的“千里马”。

当你不再执着被接纳,可能未来,你的才华在某处亦会熠熠生辉。

孤独是热闹过后的寂静

天涯流落思无穷。既相逢。却匆匆。携手佳人,和泪折残红。为问东风余几许,春纵在,与谁同。

隋堤三月水溶溶。背归鸿。去吴中。回首彭城,清泗与淮通。寄我相思千点泪,流不到,楚江东。

——《江城子·恨别》

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,黄河泛滥成灾,苏东坡带着全城百姓修建新的大堤,让徐州免除了水患威胁,得到全城百姓的爱戴。

在徐州时,经常有亲朋好友来看他,常常满城宾客。

子由也曾请假四个月,每日与他把酒相对,彷佛回到了年少无忧的时光。

爱好诗词与美人的王巩,只带着美酒前来赴宴,苏东坡写诗调笑他:

“但恨不携桃叶女,尚能来趁菊花时。”

没想,他第二次来时,居然真带了三位佳人。

此时的苏东坡意气风发,被天下仰慕。

但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,在他最得意时,收到改任湖州的调令。

离开徐州一年后,回首曾经高朋满座的热闹,再相比眼下的冷清,苏轼咏出了这首《江城子·恨别》。

所有的热闹终归是短暂的,热闹过后便是寂寞。

周国平说过:

“孤独是人的宿命,爱与友情不能将它根除,但可以将它抚平。”

正是徐州这段幸福的时光,才能抚平苏东坡后半生,颠沛流离的凄凉。

既然孤独不可避免,不妨让曾经的热闹来支撑自己,享受当下的寂静。

孤独是重生后的心悸

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

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
——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

1079年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入狱,御史台的天牢就像一口深井,只有头顶的一点幽光,让人感觉尚在人间。

御史们对苏东坡百般折磨、凌辱,那时候他甚至想求死。

好在狱外,子由愿以自己的官职换苏轼的死罪,朋友们也纷纷上表求情,连昔日的敌人王安石也上书:

“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?”

皇帝终于赦免了苏轼的死罪,贬至黄州。

死里逃生的苏轼,因是犯官,没有落脚地,只得寄居在定惠禅院。

能重新得见世间的草木山川,风花雪月,重新感悟天地的气息,苏轼犹如新生。

一天夜里,他走出寺院,到沙洲上赏月。

清冷的月光,尚未复苏的草木,他与远处胆颤的孤鸿对视,那鸟彷佛就是犹在心悸的自己的化身。

天地茫茫,空无一物,独我一人,心自悲凉。

但跨越生死,世间便再也没什么可怕的,那一丝心悸,那一份孤独皆成为最美好的存在。

无论人生多少坎途,总会过去,当你再回首时,你便会感激曾经的孤独。

孤独是看淡后的闲适

梦中了了醉中醒。只渊明,是前生。走遍人间,依旧却躬耕。昨夜东坡春雨足,乌鹊喜,报新晴。

雪堂西畔暗泉鸣。北山倾,小溪横。南望亭丘,孤秀耸曾城。都是斜川当日景,吾老矣,寄余龄。

——《江城子》

苏东坡到达黄州后,寄情于荒山野村中,驾扁舟垂钓,间或向农人讨酒喝,渐渐天真豁达起来。

心态安定下来后,子由把家人也送来黄州与他团聚。

后来,苏东坡看上了城东的山垄,可惜钱不够。

恰好此时,好友马梦得来看他,帮他买下了这块地。

苏东坡买了耕牛,添置了农具,带领全家一起开荒。

他想起白居易曾经流放躬耕于忠州的东坡,便给自己的地命名为东坡。

从此,他寄情于田园之间,欣赏春雨甘霖,北山横斜,小溪横流,远处的亭台丘壑。

自比陶渊明,只想终老于此。

孤独这玩意,越是在乎,它就越折磨人。

越是享受,便越是自由。

远离城嚣,在这偏远的乡村,一如牛口所见的农人,苏轼也获得了这种平淡的闲适。

在闲适中享受孤独,便有机会窥见自己的本心,获得不言的满足。

孤独是跨越时间的神交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——《题西灵璧》

苏东坡离开谪居五年的黄州,路过庐山时,传说这里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南山。

本想庐山寻幽,结果刚到山脚,来人就认出了他,大叫:

“苏东坡来了,苏东坡来了。”

苏轼不得已摘下帽子,感慨一笑:

“可怪深山里,人人识故侯。”

庐山,也是苏东坡与李白华山论剑的地方。

300多年前,李白来到庐山,在香炉峰留下了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豪情诗句。

而苏轼回应他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人生哲思。

陶渊明的恬淡,李白的豪情壮志,苏东坡的豁达,在这里跨越时空交相感应。

透过诗句,仍可瞥见诗人们共有的孤独。

时光已逝,懂你的人,早已远去,不朽的诗作却仍能与你相交,是孤独,亦是幸运。

当我们遇到困惑、感到孤独时,不妨拿起手中的书,与古今先哲相交,以宽慰自己。

孤独是洞悉世事后的放下

一念失垢污,身心洞清净。

浩然天地间,唯我独也正。

——《过大庾岭》

1093年,高太后崩后,小皇帝即位。

元祐老臣遭到了打击,本被高太后提前调至定州的苏轼,还是未能躲过这场风波,被一纸诏书,流放到岭南英州担任太守。

可在前往流放地的途中,他又接到4次贬官诏令,最后被贬到惠州做小小的建昌军马。

当他和泪眼汪汪的家人告别时,他却很坦然。

一切早在意料之中,只把这一次流放当作长途旅行。

他走在流放路上,内心清明,浩然之气内存。

正如他经过大庾岭时,写下的诗句:

“一念失垢污,身心洞清净。浩然天地间,唯我独也正。”

历经诸多起伏,天地之间,再没什么能染泥他的身心。

不管环境多么恶劣,困难再多,看透世间的纷繁,就能超脱于世事,遗世而独立。

《半山文集》中有句话说:

孤独可以把人还原到一无所有,也同时能把人还原到最完整的自我拥有。

在孤独中沉沦,人终将被孤独吞噬。

在孤独中驰骋,孤独便能给你的生命施加魔力,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。

苏轼从年少时对未来的迷茫,到年老时与孤独的五感交融,孤独与之相伴一生,形影不离。

越是在孤独中,他的内心愈加细腻,觉知也愈加敏感。

他的伟大人格离不开孤独的相伴。

当你以苏轼为光,无论处于何种境地,你便不会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。

相关文章